没有船长的船
发布日期:2015-07-22浏览:1005
1929-1933年大萧条是现代经济史上最悲剧的一幕。当有个记者问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先生,历史上有没有和大萧条一样的先例时,凯恩斯说:“有,它叫欧洲的黑暗时代,总共持续了四百年”。货币主义学派的大师弥尔顿·弗里德曼曾经倾注心血研究大萧条的起因。他无比痛心的说,如果当时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总裁斯特朗不是恰好在1928年英年早逝的话,或许就不会爆发1929年的金融危机。他评价斯特朗去世之后美联储的表现时,说他们是“无能”,其厌恶之情,跃然纸上。
弗里德曼心目中的这位英雄本杰明·斯特朗,1872年出生于新英格兰的一个名门家族。他的曾祖父曾经担任过美国财政部长汉密尔顿的秘书,也是一家银行的创始人。斯特朗尽管出身于统治阶层,却是白手起家干起来的。他中学毕业的时候家道中落,斯特朗没有进入大学校园,直接到了华尔街。他先在一家经纪公司上班,后来又跳槽到了美国信孚银行。美孚银行是美国第二大信托公司,也是公认的华尔街最有影响力的机构之一。斯特朗在这家银行干得风生水起,41岁的时候就当上了总裁。
1912年,斯特朗参加了一次神秘的聚会。这次会议只有六个人参加,会场是在佐治亚州海边的一个私人小岛。参加会议的代表坐的是同一趟火车,但为了避免被人认出,他们装扮成要去猎野鸭的游客,互相不说话,也不在一起用餐。这个神秘的聚会,是为了讨论在美国建立一个中央银行。参加会议的代表除了斯特朗,还有JP摩根的合伙人亨利·戴维森,担任美国参议院金融委员会主席的纳尔逊·奥尔德里奇(NelsonAldrich)、金融家保罗·沃伯格(Paul Warburg)、美国最大的银行国民城市银行新任总裁弗兰克·范德利普(Frank Vanderlip),以及美国财政部部长助理皮亚特·安德鲁(A PiattAndrew)。这是一个金融家们自发召集的会议。美国财政部部长助理安德鲁参加了会议,但他的老板,美国财政部长富兰克林·麦克维(Franklin MacVeagh)对此毫不知情。会议一开就是十天,他们一同起草了一份“奥尔德里奇计划”,呼吁建立一个国家储备机构(National Reserve Association),其实就是个中央银行。奥尔德里奇计划的草拟工作,大多出自范德利普和斯特朗的手笔。
“奥尔德里奇计划”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美国的政治家和公众天生就对金钱资本充满了敌意。他们担心金融家们想要建立的这个机构,会变成一个无法驾驭的怪兽。奥尔德里奇议员富可敌国,他女儿嫁给了洛克菲勒的儿子。这样一个和华尔街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提出的法案,怎知不是金融家们的阴谋呢?“奥尔德里奇计划”在国会遇到了激烈的反对。保守派和来自中西部的共和党人联手,想要扼杀这一计划。幸运的是,在参议员卡特·格拉斯的领导下,提出了一个新的“格拉斯计划”。新计划是一个妥协的产物。格拉斯计划建议成立多个地方自治的机构,叫联邦储备银行,同时再成立一个联邦储备委员会,负责监管整个联邦储备体系,其成员由总统任命。1913年,威尔逊总统签订了《联邦储备法》,美国终于又有了自己的中央银行。
金融家们对这样的结果已经很心满意足了。他们相信最终的控制权一定会在自己的手中。美联储刚刚成立,戴维森和范德利普就商议,要推选斯特朗担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行长。在12个区域性联邦储备银行中,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是王中之王。控制了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就等于对控制了整个金融体系。1914年,斯特朗成为新成立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第一任行长。从此之后,他一直是美联储中公认的灵魂人物。
斯特朗风格硬朗、雷厉风行,在业内有着极高的声望,人们称之为“银行界的汉密尔顿”。他的眼界和见识远远超过了美国当时大部分政治家和银行家。斯特朗深谙美国金融体系的内在缺陷。1907年美国爆发了一次严重的金融危机。为了拯救摇摇欲坠的银行体系,摩根把纽约主要几家银行的总裁召集到自己的图书馆,等人到齐了,他就把图书馆的门锁上,到会的各位银行家如果不拿出钱参加救助计划,他就不放人走。斯特朗当时正是摩根的主要助手。他对20年代初期欧洲的金融动荡也高度关注。深谋远虑的斯特朗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避免在美国再次出现金融危机。有人曾经问他,为什么要在《联邦储备法》中规定联邦储备银行有买入政府债券的权力。斯特朗说,这就是为了应对不时之需。他颇为欣慰的说,如果能够在危机时刻果断的运用这一权力,就能够遏制任何恐慌。斯特朗在金融界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他深知金融市场随时都可能出现动荡,而监管者必须始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对任何危机的前兆都不能掉以轻心。斯特朗患有肺结核病。他曾经说,信贷现象和肺结核病倒有几分相似。开始犯病的时候,一次轻率或放纵并不会带来严重的病情,可能之后几周甚至几个月都不见病情发作,但炎症会逐渐发展,随后出现发烧、脉搏紊乱、咳嗽,最终带来巨大的痛苦。在斯特朗任内,美国曾经出现了两次经济衰退,一次是在1923-1924年间,另一次是在1926-1927年间。每一次,美联储都及时采取了增持政府债券的办法,果断而小心翼翼的,没有让小的金融动荡酿成大的经济危机。
遗憾的是,就在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的前夜,斯特朗去世了。1928年8月他就已经卧床不起,当年10月与世长辞。
斯特朗去世之后,美联储群龙无首,很快四分五裂。其他地区的联邦储备银行早就嫉妒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权力,凡是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提出的建议,大家本能的就要反对。高高在上的美联储又不能深孚众望。各地的联邦储备银行从来没有把领导当成领导,它们只将联邦储备委员会视为评估机构和监督机构。本来,在美联储内部,有一个由东部的五位行长组成的公开市场投资委员会,负责在公开市场上联合进行买卖操作。后来,其他的联邦储备银行行长也要求参加,公开市场投资委员会随之改组为公开市场政策委员会,所有的行长都成了成员,都有一票决定权。纽约储备银行地处金融王国的心脏,对金融市场异常敏感,它不仅能感觉到纽约市场上银行遇到的流动性的压力,还能感受到和纽约的银行有业务联系的其他地区的银行是否遇到了流动性危机。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总是能看到全局,但其他地区的联邦储备银行却要力图证明自己的重要性,他们总是强调区域独立和地方利益。20世纪20年代还积极、有效、自信的美联储,到了1929-1933年,却变得消极防御、优柔寡断。
1929年股市崩溃的时候,纽约联邦储备银行非常清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除了鼓励纽约的各家银行自由贴现进行融资之外,它还买入了1.6亿美元政府债券。这一买入量大大高于公开市场投资委员会允许它买入的权限,但是,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声称,它有权为自己买入政府债券。按照当时联邦储备法的规定,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做法是完全合法的,但是,联邦储备委员会和其他地区的联邦储备银行对这种独断专行的做法感到忍无可忍。当时任美联储主席的罗伊·杨尤其看不惯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藐视权威的作风。当斯特朗之后继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的哈里森在公开市场投资委员会上建议大量买入政府债券之后,杨马上代表联邦储备委员会通知公开市场投资委员会:“目前总体情况还不够清晰,因而美联储无法制定并采取永久性的公开市场操作政策”。杨后来离开美联储,担任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行长,他在这个位置上继续带头反对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在罗伊·杨之后担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的是尤金·迈耶。迈耶理解并支持哈里森的做法,但却遭到其他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的阻挠。时间长了,迈耶已是心灰意冷。到最后,人们发现,他对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的职责越来越怠慢了。
1929年10月股市崩溃之后,美联储本来应该积极出手救助,但它反而紧缩货币政策。美联储从道德的角度,对市场上的投机性行为感到痛心疾首。他们先是直接施加压力,尤其是道德说教,后来直接提高贴现率。本来是想砸中老鼠的鞋子,扔到了脆弱的花瓶上。结果是物价急剧下跌,经济活动紧缩。1930年,股市逐渐企稳,但更严重的危机到来了。美国的银行业大规模倒闭。成立美联储的初衷就是为了防止银行业出现挤兑危机,但当危机真的到来的时候,美联储反而袖手旁观。他们错误的认为,市场竞争就是要淘汰一批“弱势”的银行,健康的银行会继续存活,而且会活得更健壮。他们错了。一家银行的倒闭会引发连锁性的反应,市场上的恐慌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1930年12月,一家存款量达到2亿美元的美国银行(Bank of United States)倒闭了。尽管这只是一家普通的商业银行,但它的名字让很多人误以为它是一个官方银行。市场此时已经是惊弓之鸟,哪里还能鉴别谁是健康的银行,谁是生病的银行。金融体系的多米诺骨牌倒塌之后,没有什么银行能够幸免于难。
1931年9月出现了英镑危机。英国在一战之后恢复了金本位制。当时任财政部长的是丘吉尔。丘吉尔对历史烂熟于心,但对经济却是一窍不通。他原封不动的照搬了一百多年前,牛顿担任英国皇家铸币局局长时候的英镑-黄金比价,似乎认为这样才能恢复大英帝国往日的辉煌。可惜这样的定价导致英镑高估。尤其是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之后,英国经济也受到冲击,英镑高估使得英国出口受挫,第一次出现了国际收支逆差。1931年英国正式宣布废除金本位制度,英镑贬值30%。英镑危机之后,市场上纷纷猜测接着退出金本位的可能会是美国,国外的央行和金融机构纷纷抛售美元资产、囤积黄金。这时候,美联储同时面临着两个危机,一个是国外的黄金挤兑,另一个是国内的银行挤兑。在对待国内金融恐慌时迟疑不决的美联储,面对国外的黄金挤兑时,却毫不犹豫。正如我们一再看到的那样,懦弱无能的人在遇到他们自认为在行的事情时,会突然感到如释重负,于是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为了制止黄金外流,美联储马上在1931年10月9日将再贴现率提高到2.5%,仅仅过了一周,又于10月16日将再贴现率提高到3.5%。纵观美联储的历史,这样急速上调贴现率,可谓空前绝后。如此剧烈的政策,固然阻止了黄金外流,但却导致国内银行倒闭和银行挤兑现象激增。这是一个转折点。一场疾风骤雨式的金融危机,如今演变成了旷日持久的经济大衰退。
美联储的每一次失败,都增加了下一次失败的机会。面对公众的质疑和批评,美联储变得更加自暴自弃,它的一切努力都像是在为自己的失败找到借口,而它也越来越倾向于用缺乏权力而非缺乏判断力作为借口。1932年4月,在国会的压力下,美联储开始放松货币政策,尤其是实行大规模的公开市场政府债券回购。1932年4-6月间美联储的大量回购操作,为市场上注入了流动性,缓解了货币存量的下降,显著拉低了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和商业票据的收益率,慢慢的,物价企稳,经济也开始回暖。一切仿佛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但此时,彻底失去了自信心的美联储,即使在做正确的选择时也是三心二意。7月16日国会休会。国会刚刚休会,美联储就撒手不干了。刚刚走向复苏的美国经济,再度陷入衰退的泥潭。
当美国经济遇到最猛烈的风暴时,美联储却处于分裂和瘫痪之中。这是汪洋中的一只没有船长的船。剧作家易卜生说,当魔鬼想让人什么事情都做不成的时候,他就创造了委员会。一开始,是每个人心中的一点小小的自私和无知。这就像大堤上出现的一个细微的裂缝。然后,就是一个连着一个的失误,和失误之后的慌张失措。捍卫自己尊严的私心压倒了拯救世界的雄心。因为大家不知道该干什么,所以集体决定什么都不做。这一场乱哄哄的闹剧,仿佛已经成了每一个历史悲剧必有的桥段。
弗里德曼心目中的这位英雄本杰明·斯特朗,1872年出生于新英格兰的一个名门家族。他的曾祖父曾经担任过美国财政部长汉密尔顿的秘书,也是一家银行的创始人。斯特朗尽管出身于统治阶层,却是白手起家干起来的。他中学毕业的时候家道中落,斯特朗没有进入大学校园,直接到了华尔街。他先在一家经纪公司上班,后来又跳槽到了美国信孚银行。美孚银行是美国第二大信托公司,也是公认的华尔街最有影响力的机构之一。斯特朗在这家银行干得风生水起,41岁的时候就当上了总裁。
1912年,斯特朗参加了一次神秘的聚会。这次会议只有六个人参加,会场是在佐治亚州海边的一个私人小岛。参加会议的代表坐的是同一趟火车,但为了避免被人认出,他们装扮成要去猎野鸭的游客,互相不说话,也不在一起用餐。这个神秘的聚会,是为了讨论在美国建立一个中央银行。参加会议的代表除了斯特朗,还有JP摩根的合伙人亨利·戴维森,担任美国参议院金融委员会主席的纳尔逊·奥尔德里奇(NelsonAldrich)、金融家保罗·沃伯格(Paul Warburg)、美国最大的银行国民城市银行新任总裁弗兰克·范德利普(Frank Vanderlip),以及美国财政部部长助理皮亚特·安德鲁(A PiattAndrew)。这是一个金融家们自发召集的会议。美国财政部部长助理安德鲁参加了会议,但他的老板,美国财政部长富兰克林·麦克维(Franklin MacVeagh)对此毫不知情。会议一开就是十天,他们一同起草了一份“奥尔德里奇计划”,呼吁建立一个国家储备机构(National Reserve Association),其实就是个中央银行。奥尔德里奇计划的草拟工作,大多出自范德利普和斯特朗的手笔。
“奥尔德里奇计划”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美国的政治家和公众天生就对金钱资本充满了敌意。他们担心金融家们想要建立的这个机构,会变成一个无法驾驭的怪兽。奥尔德里奇议员富可敌国,他女儿嫁给了洛克菲勒的儿子。这样一个和华尔街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提出的法案,怎知不是金融家们的阴谋呢?“奥尔德里奇计划”在国会遇到了激烈的反对。保守派和来自中西部的共和党人联手,想要扼杀这一计划。幸运的是,在参议员卡特·格拉斯的领导下,提出了一个新的“格拉斯计划”。新计划是一个妥协的产物。格拉斯计划建议成立多个地方自治的机构,叫联邦储备银行,同时再成立一个联邦储备委员会,负责监管整个联邦储备体系,其成员由总统任命。1913年,威尔逊总统签订了《联邦储备法》,美国终于又有了自己的中央银行。
金融家们对这样的结果已经很心满意足了。他们相信最终的控制权一定会在自己的手中。美联储刚刚成立,戴维森和范德利普就商议,要推选斯特朗担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行长。在12个区域性联邦储备银行中,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是王中之王。控制了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就等于对控制了整个金融体系。1914年,斯特朗成为新成立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第一任行长。从此之后,他一直是美联储中公认的灵魂人物。
斯特朗风格硬朗、雷厉风行,在业内有着极高的声望,人们称之为“银行界的汉密尔顿”。他的眼界和见识远远超过了美国当时大部分政治家和银行家。斯特朗深谙美国金融体系的内在缺陷。1907年美国爆发了一次严重的金融危机。为了拯救摇摇欲坠的银行体系,摩根把纽约主要几家银行的总裁召集到自己的图书馆,等人到齐了,他就把图书馆的门锁上,到会的各位银行家如果不拿出钱参加救助计划,他就不放人走。斯特朗当时正是摩根的主要助手。他对20年代初期欧洲的金融动荡也高度关注。深谋远虑的斯特朗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避免在美国再次出现金融危机。有人曾经问他,为什么要在《联邦储备法》中规定联邦储备银行有买入政府债券的权力。斯特朗说,这就是为了应对不时之需。他颇为欣慰的说,如果能够在危机时刻果断的运用这一权力,就能够遏制任何恐慌。斯特朗在金融界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他深知金融市场随时都可能出现动荡,而监管者必须始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对任何危机的前兆都不能掉以轻心。斯特朗患有肺结核病。他曾经说,信贷现象和肺结核病倒有几分相似。开始犯病的时候,一次轻率或放纵并不会带来严重的病情,可能之后几周甚至几个月都不见病情发作,但炎症会逐渐发展,随后出现发烧、脉搏紊乱、咳嗽,最终带来巨大的痛苦。在斯特朗任内,美国曾经出现了两次经济衰退,一次是在1923-1924年间,另一次是在1926-1927年间。每一次,美联储都及时采取了增持政府债券的办法,果断而小心翼翼的,没有让小的金融动荡酿成大的经济危机。
遗憾的是,就在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的前夜,斯特朗去世了。1928年8月他就已经卧床不起,当年10月与世长辞。
斯特朗去世之后,美联储群龙无首,很快四分五裂。其他地区的联邦储备银行早就嫉妒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权力,凡是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提出的建议,大家本能的就要反对。高高在上的美联储又不能深孚众望。各地的联邦储备银行从来没有把领导当成领导,它们只将联邦储备委员会视为评估机构和监督机构。本来,在美联储内部,有一个由东部的五位行长组成的公开市场投资委员会,负责在公开市场上联合进行买卖操作。后来,其他的联邦储备银行行长也要求参加,公开市场投资委员会随之改组为公开市场政策委员会,所有的行长都成了成员,都有一票决定权。纽约储备银行地处金融王国的心脏,对金融市场异常敏感,它不仅能感觉到纽约市场上银行遇到的流动性的压力,还能感受到和纽约的银行有业务联系的其他地区的银行是否遇到了流动性危机。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总是能看到全局,但其他地区的联邦储备银行却要力图证明自己的重要性,他们总是强调区域独立和地方利益。20世纪20年代还积极、有效、自信的美联储,到了1929-1933年,却变得消极防御、优柔寡断。
1929年股市崩溃的时候,纽约联邦储备银行非常清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除了鼓励纽约的各家银行自由贴现进行融资之外,它还买入了1.6亿美元政府债券。这一买入量大大高于公开市场投资委员会允许它买入的权限,但是,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声称,它有权为自己买入政府债券。按照当时联邦储备法的规定,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做法是完全合法的,但是,联邦储备委员会和其他地区的联邦储备银行对这种独断专行的做法感到忍无可忍。当时任美联储主席的罗伊·杨尤其看不惯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藐视权威的作风。当斯特朗之后继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的哈里森在公开市场投资委员会上建议大量买入政府债券之后,杨马上代表联邦储备委员会通知公开市场投资委员会:“目前总体情况还不够清晰,因而美联储无法制定并采取永久性的公开市场操作政策”。杨后来离开美联储,担任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行长,他在这个位置上继续带头反对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在罗伊·杨之后担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的是尤金·迈耶。迈耶理解并支持哈里森的做法,但却遭到其他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的阻挠。时间长了,迈耶已是心灰意冷。到最后,人们发现,他对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的职责越来越怠慢了。
1929年10月股市崩溃之后,美联储本来应该积极出手救助,但它反而紧缩货币政策。美联储从道德的角度,对市场上的投机性行为感到痛心疾首。他们先是直接施加压力,尤其是道德说教,后来直接提高贴现率。本来是想砸中老鼠的鞋子,扔到了脆弱的花瓶上。结果是物价急剧下跌,经济活动紧缩。1930年,股市逐渐企稳,但更严重的危机到来了。美国的银行业大规模倒闭。成立美联储的初衷就是为了防止银行业出现挤兑危机,但当危机真的到来的时候,美联储反而袖手旁观。他们错误的认为,市场竞争就是要淘汰一批“弱势”的银行,健康的银行会继续存活,而且会活得更健壮。他们错了。一家银行的倒闭会引发连锁性的反应,市场上的恐慌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1930年12月,一家存款量达到2亿美元的美国银行(Bank of United States)倒闭了。尽管这只是一家普通的商业银行,但它的名字让很多人误以为它是一个官方银行。市场此时已经是惊弓之鸟,哪里还能鉴别谁是健康的银行,谁是生病的银行。金融体系的多米诺骨牌倒塌之后,没有什么银行能够幸免于难。
1931年9月出现了英镑危机。英国在一战之后恢复了金本位制。当时任财政部长的是丘吉尔。丘吉尔对历史烂熟于心,但对经济却是一窍不通。他原封不动的照搬了一百多年前,牛顿担任英国皇家铸币局局长时候的英镑-黄金比价,似乎认为这样才能恢复大英帝国往日的辉煌。可惜这样的定价导致英镑高估。尤其是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之后,英国经济也受到冲击,英镑高估使得英国出口受挫,第一次出现了国际收支逆差。1931年英国正式宣布废除金本位制度,英镑贬值30%。英镑危机之后,市场上纷纷猜测接着退出金本位的可能会是美国,国外的央行和金融机构纷纷抛售美元资产、囤积黄金。这时候,美联储同时面临着两个危机,一个是国外的黄金挤兑,另一个是国内的银行挤兑。在对待国内金融恐慌时迟疑不决的美联储,面对国外的黄金挤兑时,却毫不犹豫。正如我们一再看到的那样,懦弱无能的人在遇到他们自认为在行的事情时,会突然感到如释重负,于是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为了制止黄金外流,美联储马上在1931年10月9日将再贴现率提高到2.5%,仅仅过了一周,又于10月16日将再贴现率提高到3.5%。纵观美联储的历史,这样急速上调贴现率,可谓空前绝后。如此剧烈的政策,固然阻止了黄金外流,但却导致国内银行倒闭和银行挤兑现象激增。这是一个转折点。一场疾风骤雨式的金融危机,如今演变成了旷日持久的经济大衰退。
美联储的每一次失败,都增加了下一次失败的机会。面对公众的质疑和批评,美联储变得更加自暴自弃,它的一切努力都像是在为自己的失败找到借口,而它也越来越倾向于用缺乏权力而非缺乏判断力作为借口。1932年4月,在国会的压力下,美联储开始放松货币政策,尤其是实行大规模的公开市场政府债券回购。1932年4-6月间美联储的大量回购操作,为市场上注入了流动性,缓解了货币存量的下降,显著拉低了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和商业票据的收益率,慢慢的,物价企稳,经济也开始回暖。一切仿佛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但此时,彻底失去了自信心的美联储,即使在做正确的选择时也是三心二意。7月16日国会休会。国会刚刚休会,美联储就撒手不干了。刚刚走向复苏的美国经济,再度陷入衰退的泥潭。
当美国经济遇到最猛烈的风暴时,美联储却处于分裂和瘫痪之中。这是汪洋中的一只没有船长的船。剧作家易卜生说,当魔鬼想让人什么事情都做不成的时候,他就创造了委员会。一开始,是每个人心中的一点小小的自私和无知。这就像大堤上出现的一个细微的裂缝。然后,就是一个连着一个的失误,和失误之后的慌张失措。捍卫自己尊严的私心压倒了拯救世界的雄心。因为大家不知道该干什么,所以集体决定什么都不做。这一场乱哄哄的闹剧,仿佛已经成了每一个历史悲剧必有的桥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