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激励”是管理者不可忘却的细节
发布日期:2015-08-05浏览:3050
激励的奖品不是员工真正需要的,激励就失去了意义 “怎么激励”是管理者不可忘却的细节 青岛海尔 王维宝 “没有激励,就没有管理”。这句话已成为业界学者与专家的共识。那么,怎样理解“激励”二字的内涵呢?对于这个命题,恐怕管理界的人士都能脱口说出个一二三来,且有关“激励”话题的书籍不可谓不多,但这些书籍大多其致命的缺陷是缺乏可操作性与可复制性的细节。 笔者近几年对“激励”的有关措施、手段、效果等课题,曾作过专门的研究与探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在培训咨询工作过程中应用后验证了效果都很明显。请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一: 7月27日,作者咨询合作单位-----济南某房地产公司周会如期举行,本周售楼冠军崔明丽获得了A类表彰,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奖品是由员工在公司的“激励菜单”上自己挑选的。崔明丽挑选了一台永不死机的海尔牌电脑;B类表彰获得者柳向阳自己挑选了一套价值一千多元的床上用品(小柳十一要结婚所需物品);C类表彰获得者陈敏自己挑选了一个“随身听”,作为自己下个月送给爷爷的生日礼物。 “激励手段中激励物品,如果不是员工自己最最需要的,这个激励的作用就会大加折扣。”这个结论是笔者近日设计研究的关于“激励”课题给获奖者最深的感受。 笔者为济南这个房地产公司本周设计的奖品,不是随心所欲想出的点子,而是做了大量的采访、跟踪之后产生的结果。事情虽小,但它给人产生思考的内容是丰富的。其中之一:管理者的一切工作的思路都在现场中产生、验证、优化、完善与提高。 案例二 广东湛江的某食品集团公司,在与笔者合作的两年中,在“激励”的细节上也做过一些尝试。这种尝试当然也曾交过“学费”。 2007年5月份,三分厂设备管理班长刘喜文曾发现一个工艺需要优化,在他的带领下,利用一周的业余时间就攻克的这个问题。他的操作动作也被分厂工艺处采纳,列为“工艺标准动作”。按说,做了这样的好事,刘喜文应该得到相关的激励。但是,其他员工都不知道刘喜文获得过什么?大家也都很纳闷分厂领导不重视刘喜文的创新。 那么,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经笔者了解,这个分厂的人力部门把对小刘的激励静悄悄地在他的工资中兑现了200元钱。所以,其他员工都不知道。笔者知道这个消息后判定:这种静悄悄地激励只达到了1/867的激励作用,除了激励了小刘本人外,分厂另外866人都不知道,就等于没实现激励这些人的效果。这件事给我们的思考内容也是丰富的。其中之一:激励手段的氛围营造比激励本人的效果更重要。也就是说:奖给小刘的200元需要一个“仪式”后,让大家都知道为什么要奖给小刘这个钱,号召大家都去学习小刘的创新精神。 …… “激励”一词本身的内涵相当丰富。在管理学上:什么正激励(奖励一类的),什么负激励(惩罚一类的);什么物质激励,什么精神激励,等等。它的内涵的思路是,不要固化在对当事人的那个“奖励”上,它最重要的作用是通过氛围的营造,让大家都这样做。 为什么要这样呢? 因为,我们每个单位的激励能力是有限的,即要把有限的激励能力,让她发挥出最大的激励效果。现在,很多单位的管理者都知道也都实施过一些激励的措施,但其通病:都缺乏一些必要或看似可有可无的激励操作形式,恰恰这些“缺乏”,最终导致了激励效果的大大折扣。